技术实力雄厚,生产团队完善,欢迎您的光临。
10月10日,省委金融办公示2024年全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入库企业名单,邵阳入围公司数排在全省前列,创五年来历史新高。
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湖南省第一家非公有制企业、湖南第一个民营经济开发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千千万万的邵阳企业家如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把市场的荒野变成沃土;如一簇簇燎原的星火,点亮了邵商品牌的火炬。
从某种意义上说,邵阳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邵阳非公有制企业家敢为人先、创新创业的奋进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也为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邵阳民营经济何以走向更广阔舞台、创造下一个传奇?
邵阳地处湘西南,三面大山环绕,资江冲开一阙,一路奔腾入湖通江达海。群山阻隔、车马缓慢,但求变求新的基因却一直藏于邵阳人的血脉之中。
明清时期,筚路蓝缕的宝庆商人从水运中寻得商机,顺流而下修码头、开商埠、建会馆,缔造出“宝庆码头”的传奇。
35岁的“篾匠”曾小山说干就干,用积攒的2000元钱创办湖南省首家民营企业,成为全省工商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启了新一代邵商的漫漫征途。
41岁的粟武洪心系实业,毅然参与“老东家”改制,创办邵阳维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此后他坚守主业、不断革新,最终实现邵阳上市企业零的突破。
为寻找新商机,刘纯鹰走出家门勇闯东南亚,搭建起邵东箱包出口国外的桥梁,此后他带领同乡开拓国际市场,将更多邵阳产品推向世界。
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从“挑箩摆摊”“沿街叫卖”的艰难起步,到“前店后厂”“下铺上居”的顽强生长,再到“买全球、卖全球”的踌躇满志,无数邵商的奋斗,如同五彩斑斓的笔墨,绘就了邵阳民营经济的壮阔画卷。
40多年来,邵阳民营企业家以“敢为人先、敢想敢干”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改革样本,催生了邵阳民营经济的“春色满园”:目前,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七成以上的生产总值、七成以上的税收、七成以上的社会投资、八成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九成以上的市场主体。
“77789”,这组数字形象地概括了民营经济在邵阳的地位。从小到大、由弱而强,民营经济挺起了“产业兴邵”的脊梁,已成为邵阳加快发展的动力源和主力军。
创业多年,湖南创益鑫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振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经营成本攀高。
向内看,产业体系层次较低,产业链条延伸不长,产学研结合不够,经营管理理念陈旧,改造升级的时间紧、任务重;向外看,反倾销、绿色贸易壁垒等阻碍重重,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供应链重组带来的风险不小、压力巨大。
“邵阳非公有制企业能否突围,关系到邵阳经济的未来。”在邵阳学院教授肖功为看来,转型是摆在邵阳非公有制企业面前的必答题,而非选择题。
面对挑战,邵阳企业靠什么避开险滩、驶向“蓝海”?湖南圣菲达服饰有限公司以“看准了就干”的胆识,投资3.5亿元建设智能可穿戴健康科技项目,将传统服饰行业延伸到可穿戴设备和时尚运动用品行业,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开辟了新赛道。而湖南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回答则是,加快数字化转型,迭代自动化生产线,用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产品拓展市场、增加盈利。
做专做精,练就“单打冠军”。邵阳市通达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将体积不大的车用氮气弹簧做成几亿元的大生意,产品耐久性、环境适应性居行业前列,销量全国第一;湖南凯通电子有限公司攻克热敏打印机制造“卡脖子”难题,将指甲盖大的热敏打印片做到产量排全国前三。目前,全市14家国家级、29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勇闯大市场,“小块头”迸发出“大能量”。
深耕细分领域,小商品撬动大市场。邵阳特色轻工企业集群共生、抱团发展,生产了全球70%的注塑打火机、80%的纸质红包,占领了全国40%的小五金套件、全国60%的书包市场,打造了全市首个千亿产业集群。
如何创新转型?可以是产业延伸、跨界融合,也可以是数智赋能、技术再造。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策略。面对机遇和挑战,慢慢的变多的邵阳非公有制企业走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路上。
民营经济要长成“参天大树”,除了企业自身不断勇攀高峰,还需要优质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雨露”。近年来,我市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走找想促”“三送三解三优”等行动,常态化开展“企业家接待日”“政银企对接会”等活动,主动回应企业诉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活经济发展“一池春水”。今年上半年,全市实有经营主体超54万户,其中企业超12万户。
发展环境在改善,要素保障必须跟得上。为精准落实惠企政策、促进生产要素高效匹配,邵阳实行市级领导联系企业和项目等工作机制,主动靠前服务,帮企业解决资金、土地、用工等难题,加快推进民营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仅以融资为例,去年我市共举办政银企对接活动210场、签约金额490亿元;积极对接全省“金芙蓉”跃升行动计划,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今年共有62家企业入围全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
公司发展缺什么,政府就想办法补什么。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恰恰也是邵阳非公有制企业的最大短板。近年来,我市坚持创新引领,搭建邵阳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等公共科创服务平台,与深圳大学、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10余所高校开展市校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2023年,邵阳新增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54家、增速全省第一,总量居全省第二;全市有研发活动的规模工业公司占比58.3%,排全省第三。
回顾邵阳民营经济的发展历史,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让企业家放胆干、放手干、放心干,在邵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站前台、唱主角、挑大梁。”这是市委、市政府的殷切期望和郑重承诺。
自2012年起,邵阳持续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连续举办全球邵商大会,对为邵阳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进行表彰,让广大邵商在邵更“吃香”、更有地位。近3年来,邵商回乡投资项目共计500个、总投资额超1200亿元,目前我市80%的招商引资项目来自邵商,邵商回归、返乡创业的“乘法效应”正在显现,成为我市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新引擎。
上下同欲者胜,政企同心者赢。不沿边、不靠海的邵阳,借改革开放东风,推动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写下传奇。
迈向新征程,宝庆弄潮儿逐浪而行、奋勇争先,必将推动邵阳民营经济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返回顶部
扫一扫 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
扫一扫 关注我们